close
新京報快訊(記者 黃穎)魯班鎖的榫卯結構怎麼做?茶壺怎樣才能順利倒出水?今天上午,朝陽區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在綜合實踐課堂上,展示了他們在過去兩個月中,利用3D打印技術學習而取得的成果。
據瞭解,今年9月以來,朝陽區實驗小學首次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引進了3D打印技術,學生可以通過軟件學習建模,完成後再將其打印出來檢驗設計是否合理。
“差不多20分鐘可以完成一個建模。”該校五年級的邱同學說,在她所參與的“探秘魯班鎖”項目中,曾因建模存在誤差使得魯班鎖的榫卯結構不能嚴密扣緊,之後她和同學們對模型進行了微調,“3D技術很神奇,原本平面的東西變得立體了。”
負責綜合實踐課的教師張蕾介紹,目前主要在四五年級的學生中使用3D技術,“涉及軟件應用和立體幾何等,有一定難度”,但現實教學成果卻出人意料,同學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能熟練應用軟件並完成製作。
該校校長陳立華也坦言,作為首家將3D打印技術應用於常態化教學的小學,她也曾擔心學生年齡太小難以接受的問題,“以前在初高中應用得更多”,但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教學,學生們的表現令她“驚喜”。
不過陳立華認為,技術依然是為了服務於教學,讓孩子們能綜合運用知識,“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會知識。”
編輯:陳思 (原標題:3D打印技術首入北京小學課堂)
全站熱搜